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英国威廉希尔公司自2018年启动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公共基础课和各一级学科(类别)专业课为重点,充分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至2020年,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评审、研教指委审议通过,学校已立项了三批“精品课程”。新闻中心特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栏目,分享这些“精品课程”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课程特色和成效等方面总结梳理其经验心得,与师生读者共享。本期介绍外国语学院廖敏副教授在《翻译类论文写作》课程中的教改探索。
讲台上的同学正在自信满满地展示着自己的PPT,在各位“评审老师”的注视下侃侃而谈,“评审老师”们时而点头微笑,时而眉头紧锁。在展示完成以后,台上台下的人便开始你问我答的“唇枪舌战”。这便是《翻译类论文写作》课程的上课常态。授课老师廖敏告诉同学们,“要把每一次课堂答辩都当成毕业论文答辩!”
内容有实:层层深入,精心设计课程步骤
《翻译类论文写作》是针对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为什么需要一门专门的课程来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课程负责老师廖敏副教授介绍说,专业硕士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更侧重的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采用项目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等三种形式。“翻译专业学位相对来说是新生事物,其学位论文的具体操作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项目化、案例典型化、考核过程化、授课多元化”是这门课程的四大主要特色。
课程项目化,是指课程的写作任务设置基于真实的翻译项目,学生以两到三人小组的形式分成不同项目组,在完成翻译实操的基础上,进入案例分析写作。
案例的选取兼顾价值导向性与时效性,同时考虑成电特色。对于课程进度,廖敏老师有着严格的把控,力求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整个课程实际上是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导论阶段、翻译实操与案例分析阶段和预答辩阶段,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导论部分只有两周的课时,课上老师负责讲解学位论文选题要求、写作类型、过程规范等;课后,同学们就所拿到的项目着手翻译实践。从第三周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分析报告研讨。而最后四周,则是每位同学毕业论文开题的模拟答辩。同学们要将此前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再运用到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中。
针对这样的授课形式,课程对同学们学习效果的考核也更加灵活,整个考核过程化:首先是团队合作的翻译实操,接着是课堂的案例报告,同时有个体的版块写作,还有最后口笔头预开题答辩。“让同学们掌握方法,为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就是这门课程的目的。”
互动有效:边学边练,在研讨中掌握知识精髓
翻译类论文写作有多种形式,近年来,学生写得最多的是翻译实践报告。因此廖敏老师在课程中更侧重对翻译项目实践报告写作的讲解并着重锻炼学生对实践报告的掌握。实践报告的写作主要包括八大板块:摘要、目录、翻译任务简介、翻译过程描述、原文本分析、理论基础、案例分析、结论。
廖敏老师从之前做过的真实翻译项目中精心挑选出8个,包括设备维护保养服务协议、时政新闻、模拟器操作手册、旅游宣传、电子科大介绍、服务指南、教学大纲、专家菜单等。8个项目选定以后,同学们两到三人一个小组,组成8个小组,完成项目的翻译实操和分版块写作。
事实上,这几年每年课程的选修人数都超过了40人,廖敏老师积极立项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的小班研讨式教学,“一定要保证课程效果”。《翻译类论文写作》课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做主导。在第3-11周的实际操作阶段,每个小组针对不同的项目做15分钟的报告,下面的同学进行讨论然后提问。每个小组做报告之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上去的时候都是自信满满。讲完后,下面的同学经过讨论后,向他们提出问题。刚开始可能大家提的问题还比较好回答,因为准备过的同学有着比下面的同学更丰富的背景知识。但随着问答越多,底下的同学也了解得更多了,这时就会有一些犀利的问题,甚至有时双方会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在这个时候,老师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引导者。廖敏老师喜欢看到同学们讨论问题时的认真与执着,“这是大家探寻知识、寻找真理的过程”,而当同学们遇到争执不下的问题时,她会适时点拨,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技巧和方法,帮助大家厘清逻辑与相关知识点。
研讨过后,每个同学再就讨论过的版块内容进行写作,然后再进行组内互评和集体鉴赏,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和相互间的取长补短,真正将知识与方法内化,成为自己能够掌握的“渔”。
引导有方:潜移默化,滋养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在廖敏看来,翻译的外显是语言,内核是文化。从事翻译工作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从深厚广博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这样我们在面对其他语言和文化时,就会有强大的自信心。
在给同学们选择翻译项目的时候,她会选择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在课程中,有一个案例叫“专家菜单汉译英项目”,是基于2017年来校的一个外籍专家团的菜谱汉译英案例。里面有一些很有趣的菜名,比如“出水芙蓉”“桂花炒饭”等等,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中外饮食的不同,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所推崇的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
廖敏也会引导同学们关注时政,让大家去了解国家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变化,从而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勇担时代使命,立志成长成才。
同时,在同学们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廖敏也会强调基本的写作规范,告诉大家作为学者的基本要求。她要求同学们要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养成好的习惯能受益终生。
答辩有谱:稳扎稳打,论文写作水平逐步提升
《翻译类论文写作》开设的初衷,是希望让学生了解翻译专业硕士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写作方法,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并为后续的论文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这门课开设在研二上学期,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要在课堂上做一个毕业论文开题的模拟答辩,这样课程结束以后,等下学期学生毕业论文开题,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上,学生经过了前面的理论学习以及动手操作后,已经掌握了翻译类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便可以将其用于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廖敏选择把最后一个月的课程都用来给同学们做毕业论文开题的模拟答辩。而“答辩委员会”的组成,除了老师以外,一部分是班上的学生代表,另一部分是上一级上过这门课的同学。“上一级的同学在这个时间节点正好差不多写完了初稿,对于毕业论文更有感触,清楚哪个环节需要注意什么。” 廖敏说。
对每个同学来说,这个毕业论文开题的模拟答辩既是课程的考核,也是自己未来毕业论文开题的预演。在听取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后,他们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自己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和打磨,来年就可以从容应对真正的毕业论文开题了。
而这样的授课方式也收获了同学们满满的好评。有同学表示,“课堂节奏紧凑,师生互动丰富,对于毕业论文开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学期下来收获满满。”还有同学评价,“通过这门课程,我们不仅了解了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还在课堂上进行了模拟答辩。在这一场又一场的答辩中,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开题大纲,得到大家的点评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收到很多有效的建议。每一次的答辩中,大家还能从别人的开题大纲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大纲,也能从优秀的开题大纲报告中学习和借鉴。总之,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来说必不可少,为大家之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有爱:精细打磨,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尽管《翻译类论文写作》已经有比较成熟且有效的课程理念与授课方式,但廖敏老师仍然希望把它做得更好。她说,教学是她喜欢的事情,是她希望一生坚守的事业。怀着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她希望对课程不断地打磨,进行再提炼、再梳理。一方面,她打算把课程录制成慕课,方便同学们泛在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她正在着手将课程内容凝练成新形态教材,争取辐射更多高校,惠及更多学生,形成成电影响力。
在课上课下,除了专业知识,廖敏还乐于跟学生分享人生感悟。她会告诉同学们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的职业前景、职业翻译的生活状态……鼓励同学们学好专业知识,“一朝身为专业,就是终身的烙印”。
在她看来,作为老师要跟学生站在一起,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倾听青年学生的心声,做一个倾听者、分享者,而不是一味的强加给他们很多东西。也正是因为她的开朗和平易近人,让学生也愿意跟她交流,向她寻求帮助。无论是职业规划、学业问题,还是个人情感问题等,廖敏老师都会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同学们意见,帮助大家解决苦恼。
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师长,她鼓励同学们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学习为人处世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同时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转自成电新闻网:/xinwen/127/10292